衛教專欄

傷口、患者、醫師
傷口、患者、醫師
今天這篇貼文想提一下傷口與患者及醫師的關係,所以這篇文章比較少醫學名詞可能有比較多的醫學倫理探討,毋庸置疑的,,患者與醫師應該有個相同的目標與願望------ 傷口痊癒的又快又好,但是事實上有太多太多的因素會影響到這個目標與願望.

1.傷口本身的條件:傷口又深又廣豈能期待它很快地痊癒,越高等的生物,細胞分化的越細密,細胞的再生能力就越退步,傷口受傷時,傷口有無被汙染也會影響痊癒的時間。例如:被未使用過的刀子割傷與使用過很久的刀子割傷,痊癒時間會不相同;同樣道理,被未煮過的魚鰭刺傷的傷口會比已經煮過的魚鰭刺傷的嚴重,還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:被使用過的牙籤刺傷會比被未使用過的牙籤刺傷來得嚴重.

2.病患條件因素:通則上,老年人傷口會比年輕人癒合的慢,有糖尿病患者傷口會比沒有糖尿病患者癒合的慢,延遲就醫的傷口會比盡早就醫的嚴重而且痊癒的慢,有遵守醫囑的傷口會比沒有遵守醫囑的傷口好得快,至於這一點陳醫師想多陳述一下,照顧傷口的醫囑大多是傷口不要碰觸水,傷口不要自行拆封,返診時由醫師拆封,消毒後再上藥,最後再包紮起來,但是因為個人的職業處境不同,往往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無法做到,醫師的無奈及無力感也就由然而生.

3.醫師的經驗與執行熱忱:一個傷口在癒合的過程中,醫師扮演開路者與矯正者,例如正在流血的開放性傷口,如果條件許可下,醫師要用縫合手段儘可能讓受傷區恢復接近原狀,這個就是開路者的角色,在恢復期至拆線前若發現傷口太緊組織缺血或者傷口有蓄膿現象,那麼就需要先拆幾針來減壓或者先拆幾針來使膿液流出,這個就是矯正者的角色。如何當稱職的開路者及矯正者,這跟醫師的經驗有很大關係,舉個真實的例子:有個年輕的女生在海邊被野狗咬傷,在就近的診所就診,那位醫師將傷口縫合,結果傷口蓄大量的膿汁,而且傷口週遭的脂肪組織被膿汁大量破壞,最後至陳醫師門診,陳醫師才將其縫線全部拆掉,引流大量的膿汁,那個傷口一個多月才復原,可惜留下一個永久的疤痕.